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协会

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强富美高”新农村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 2016-03-30 发布人: 字号:[ ][][ ]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实现农业产业化全省领先”为主抓手,扎实开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农村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二连快”,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展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三农”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另一方面,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产品价格缺乏竞争优势,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挑战。农业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重点、难点所在。全市上下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继续从全局的高度重视和解决农业农村“短板”问题,毫不动摇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切实加大政策支持、改革创新和工作推进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巩固和发展“三农”好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市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农业现代化工程为抓手,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增进农民福祉为中心任务,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到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重大成效;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5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力争提前12年,实现年收入7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经济薄弱村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社会治理制度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推动“农业强”上取得重大进展

  1.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江海堤防提标前期工作进度,有序推进九圩港提水泵站建设。大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2016年更新改造小型灌溉泵站183座,建设防渗渠道570公里,配套中沟以上建筑物1453座,新增旱涝保收田23.5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20.05万亩。到2020年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585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以上。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积极探索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按照“沿海现代高效农业区、高沙土粮经复合区、里下河优质粮食区、沿江特经特粮地区、沿河高产粮油区”五大片区建设任务,推进新一轮百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到2020年全市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70%以上。及时做好高标准农田上图标注工作,明确地理位置和四至范围,实行永久保护。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推进沿海滩涂、高沙土地区农业后备资源开发。加强标准化养殖池塘建设,到2020年全市改造百亩以上连片养殖池塘8万亩。继续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健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到2020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以上。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程,开展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多层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强化实用技术开发与集成配套。依托农业科研院所,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人才培养。发展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培育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的农业新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加强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等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以提升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突破粮食烘干薄弱环节,进一步扩大“全托管”等经营模式的覆盖面,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20年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高效设施农业机械示范推广,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大力推进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农业、感知农业、精准农业,推动全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以“互联网+”改造升级传统农业,到2020年全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65%。以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为导向,鼓励涉农科研院校、企业发挥优势,加强农业科技联盟建设,探索农技推广新机制、新模式。

  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整市推进培育工程,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少于2万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标兵、优秀标兵认定工作,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50%,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标兵250人、优秀标兵50人。把家庭农场、“全托管”服务主体、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重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基本轮训一遍。加强“半农半读”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和高校涉农专业全日制学历教育,对涉农专业大中专学生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培训。支持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等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引导创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继续依托“全托管”等新型服务模式,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难题,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16年新增“全托管”服务主体500个,新增服务面积15万亩,村级覆盖率达80%以上。稳步发展土地集中型适度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鼓励农民自愿互换、转包承包地块实现连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0年家庭农场规模经营面积超过50%。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得搞强迫命令,不得搞行政瞎指挥。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范。研究制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政策措施,从财政、信贷、保险、用地、用电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5.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在确保粮食供应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启东、海门等地区“旱改水”,发展稻麦轮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动设施农业提档升级,着力打造国家现代高效农业样板区。实施节本增效和复合经营高效模式推广行动,大力推广轮作和间作套种、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和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技术示范等模式。推动粮改饲、调品质、创品牌,稳定畜禽生产,提高畜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根据市场导向和比较优势的原则,科学规划现代农业发展重点,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农产品优势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模产业基地,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6.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机制。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突出农产品知名品牌、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不合格原粮处置机制,推进生猪屠宰行业清理整顿,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强化动植物疫情疫病监测防控,保障农产品和食品消费安全。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推进农村食品安全治理行动。落实生产主体责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

  7.推动开放型农业发展。加大出口农产品主导产品、知名品牌、优势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加强农业引资引智引技示范。鼓励有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支持各类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科技园区、生产加工基地,开展农产品加工、储运、贸易等环节合作,扩大农业对外交流。做大做强畜禽、蔬菜、蚕丝、海产品等出口产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出口经营主体,加强出口支持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出口,把我市建成江苏沿海农产品加工和出口集聚区。加大农产品出口促销力度,充分利用国际知名食品展会和广交会、农洽会等推销我市优势农产品。到2020年,我市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25亿美元以上,其中农产品出口额达到8亿美元左右。

  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推动“农民富”上取得重大成效

  8.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培育和建设,积极创建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基地、联农户,发展种质种苗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价值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开展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水域滩涂经营权等入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试点,增强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强化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标准的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优胜劣汰。开展农民合作社产品品牌培育工程,加快发展“苏合”农产品销售合作联社,支持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支持供销合作社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引导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享收益。

  9.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依托“南通特色农产品馆”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建立线上线下整体营销体系。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深入开展“电商县”、“电商镇”、“电商村”创建,大力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和人才。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加强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建设与衔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强“新网工程”建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基层社改造升级,加快社有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供销合作社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10.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立足长三角,突出江海文化,整合优势资源,积极打造长三角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优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发展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乡村旅游景区,推进农家乐集聚村建设。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改善休闲旅游重点村进村道路、信息网络、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建立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受益的公平合理运行机制,扶持发展休闲旅游合作社,探索乡村旅游发展市场化运作新机制。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引导农民开发乡土、乡风、乡韵、乡音产品,着力把休闲农业培育成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

  11.改善农民创业就业服务。完善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城乡一体的职业培训补贴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行动,引导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按需培训、适岗提升。完善农民工参保和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畅通参保人员双向流动通道,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农村二三产业和特色小城镇,引导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居住证制度和全市范围内本地居民户口通迁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引导农民向城镇合理转移。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政策。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开展农民合作社综合社建设试点,整合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优化各类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更好地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创业就业,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12.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研究制定“十三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以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7000元农户、6%左右的经济薄弱村和如皋、海安黄桥老区为主要帮扶对象。通过努力,到2020年使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服务得到有效保障。对有劳动能力的,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教育培训、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脱贫,其余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实行低保政策兜底脱贫。对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按照“坚持集体所有、坚持市场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因地制宜、坚持村为主导”的原则,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扶贫开发组织推进体系,加强对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组织领导。创新社会参与扶贫机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广泛参与扶贫开发。

  三、加强农村资源保护和环境建设,在推动“农村美”上取得重大变化

  13.严格保护农业资源。严守城市开发边界、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开展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优化试点。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建立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规范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推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全面完成河道清障工作任务,组织实施农村河道清洁行动,强化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完善农村河道轮浚和长效管护机制,2016年疏浚整治县乡河道50条。完善水资源管理责任体系,强化水资源管理考核,推进水资源纳入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离任审计。严格实行生态红线保护制度,积极推进生态防护林建设,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建设健康稳定的林业生态系统。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强化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推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自然栖息地保护、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完成全省第二次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海洋牧场。

  14.大力修复农业生态。加强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健全农业环境监测体系,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量占比达到78%。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示范区,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全面推进秸秆收储利用和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发展沼气分布式发电并网,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推进绿美乡村和城市森林建设,增加村庄和城镇整体绿量,2016年完成新增成片造林3.5万亩、森林抚育10万亩,新建绿化示范村40个。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水源保护区等建设,保护自然湿地资源,推进湿地生态恢复,加快对沿江、沿海地区退化湿地恢复治理。到202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4%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严格实行休渔禁渔制度,加大主要水生物资源保护力度,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1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基础设施长效投入机制,建好、管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提档升级,2016年新建改建农村道路300公里、桥梁180座。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继续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升农村供水水质检测服务能力,推进城镇供水设施向周边农村延伸。加强农村无害化改厕工作,2016年改厕4.2万座,到2020年全市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到95%。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兴建农村小型桥梁600以上。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实现农村地区宽带全覆盖。

  16.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制定实施方案,按省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强富美高”新农村创建。全力推进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巩固村庄环境整治成果,实施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计划。强化规划引领,在2016年完成镇村布局规划调整优化基础上,开展康居村庄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培育一批美丽宜居村庄。进一步深化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市场化管护运营新机制。全面开展沟渠河塘垃圾集中清理和日常保洁,积极开展“水美乡村”的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农村水环境总体面貌。按照分类引导、差别发展、择优培育的要求,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推动小城镇环境面貌整体改善,着力提升重点中心镇以及沿海重点镇的发展质量,强化产业发展支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地域特色风貌。

  四、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管理,在推动“农村社会文明程度高”上取得重大提升

  17.办好农村民生事业。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多途径扩大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重点加强农村幼儿园建设,建立完善幼儿园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每一所农村幼儿园都达到办园标准。健全县域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按照城乡一体要求规划初中学校、中心小学和教学点的布局。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普通高中阶段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全覆盖,免除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拓宽补充渠道,引导城镇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强化基层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配备,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推进农村五保供养机制改革,拓展社会寄养、日托照料等多种功能,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完善低保标准动态增长机制和城乡统筹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调整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在土地承包、财产分配、婚姻生育、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保障女性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就业机会、财产性收入、金融资源。

  18.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按照“六强六过硬”要求,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推进村党组织二级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位一体”党建惠民组织架构,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工聚居地等建立党组织。推进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完善县乡村一站式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组织实施村级“四有一责”建设提升行动。深入整顿软弱后进农村基层党组织,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官工作。坚持“双强”标准,拓宽选人视野,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着力抓好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建立完善村级监督组织,建立市县镇党委书记抓农村基层党建责任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强化责任追究,一级抓一级,层层传递压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切实加强涉农专项资金监管,严查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

  19.推动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探索村民自治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扩大村民小组自治试点,探索村民小组“微自治”模式。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审议决定村级重大事项制度,积极探索民情恳谈会、社区听证、社区论坛等协商形式。“政社互动”在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内涵和评估效果,大力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推动“三社”(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互联、互促、互动,努力实现政社分开、政社合作、政社互评三者的有机统一。引导和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农村社区减负增效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和谐(平安、法治、文明)社区建设,深化完善矛盾源头治理机制,提升和谐社区建设质量。发挥好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规范开展村内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深入开展涉农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20.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融入生产生活和乡规民约,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增强农民的民主法治观念。深化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积极参加 “江苏最美乡村”创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中心。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发挥基层文化科技卫生公共设施整体效益。广泛宣传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事迹,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

  五、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在推动“机制活”上取得重大突破

  21.推进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改革和收储制度完善。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加大腾仓并库、压库促销、出库交割力度,努力去除粮食库存,充分利用社会仓容,加快新建仓容建设,全力扩大粮食收储能力。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抓好政策性粮食收储,组织好市场化收购,坚决杜绝“卖粮难”。完善地方储备粮油承储、轮换管理制度,推进现场监督检查与信息化监管相结合,确保储备粮油数量、质量和存储安全。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引导粮食全产业链联盟建设,加快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推进粮食产销合作,鼓励市内产销区之间建立产销合作利益补偿机制。

  22.健全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领域,确保支农投入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支农事权和支出责任,落实各级财政的投入职责,建立健全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完善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办法,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认真落实涉农补贴政策,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产能提升。

  23.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试点工作主办行制度,突出农户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等,引导县域银行将新增存款更多用于当地贷款。稳定农村商业银行县域法人地位,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更好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开展“建农贷”业务,着力化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稳妥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稳妥有序推进如皋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主要种植业、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覆盖面,降低政策性农业保险赔付起点。探索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24.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全面贯彻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按照“确权、赋能、搞活”的思路,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县(市)区和镇党委政府主体责任,确保2016年底基本完成任务。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巩固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果,建立集体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分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符合条件的村(居)完成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机制。落实促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税收优惠政策,开展新一轮扶持经济薄弱村项目建设工作,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切实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对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探索股权量化到户办法,让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建设,逐步拓展其功能。加强农村居民增收工作监测体系试点建设。

  实现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注重选派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进入县镇党政领导班子,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气力,补齐农业农村这块全面小康建设的“短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把熟悉党的“三农”政策和国情省情市情农情作为必修课,把善于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当作基本功,市级层面在加强“三农”工作统筹谋划上花更多力气,县镇层面在推动“三农”政策举措落地见效上下更大功夫。各级领导干部要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严格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专项督查、联合督查、定期督查和第三方评估机制,推动农村政策落实到位,让农民群众更多得益受惠。加强农村工作智库建设,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推动“三农”前瞻性、全局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加强普查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全市农情基础数据库。

  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通奠定坚实基础。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苏ICP备xxxxxxxx号

址:南通市xxxxx 联系电话:xxxxx 电子邮箱:xxxxx